上帝的信实:亚伯拉罕买坟地埋葬撒拉

pexels-grisentig-4215110

 

  • 我们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造的,纵然人有着各种的败坏,但我们还是可以在人的身上、某种程度上、看到上帝的美善,这其中就包括上帝的信实。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湾的东海岸,有一座著名的火山,维苏威火山。这座火山在公元79年的8月24日有一次巨大的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两万人的庞贝古城。当时在火山爆发的前四天,庞贝地区就开始连续地震,但是古罗马人对这个地区的地震已经习以为常。8月24日,维苏威火山就突然开始爆发,火山的云柱高达33000米的高空,每秒喷出150万吨的火山灰。瞬间就将整个庞贝古城全部摧毁,城市中所有的人都被火山灰掩埋了。有些人是在地窖中里发现的,好像是为了安全才去到那里;有些人是在建筑物的房间里被发现的。但是罗马的哨兵在哪里找到的呢?他们依然站在负责放哨的城门口,双手还握着武器。当大地在他身边震动的时候,他依然坚守在那里,当火山爆发的灰烬和碎渣的洪流覆盖他时,他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上。一千年后,人们仍然可以找到这些信实的人。
    • 要知道,我们人的信实就如同一面镜子,我们是反映出创造我们的主是何等的信实。如果像我们这些已经模糊不清的镜子、甚至已经被扭曲的镜子,尚且还能够反映出如此的信实,那么这更让我们看到,那位按着他的形象和样式创造我们的上帝,又是何等地信实可靠!在我们所读的这段经文中,让我们从亚伯拉罕买坟地埋葬撒拉,来认识上帝的信实。
  • 我们所生活的是怎样的世界呢?圣经里描述说,地上满了罪恶,人们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强暴。上周六美国前总统川普几乎被人刺杀,他是美国历史上第10位遇刺的总统,其中有四人是遇难。因此,总统在美国经常被人们称为“死亡率最高的职业”。因为在美国44位总统当中,其中有四位是被刺身亡,比例接近10%,如果算上暗杀未遂的事件,这个比例就超过20%。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嫉妒、纷争、尔虞我诈、手足相残、憎恨、凶杀。这就是被魔鬼撒旦邪恶势力操纵的世界,然而上帝应许给我们的福音就是——创世记3:15 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上帝要赐给我们一位救主,他要打破以蛇作为代表的魔鬼撒旦的势力。
    • 从创世记的开头,我们就看到这个救赎的脉络在不断延续,从亚当到塞特、到以诺、再到诺亚、然后是亚伯拉罕。上帝呼召亚伯拉罕的时候,创世记12章,“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2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3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亚伯拉罕就照着耶和华的吩咐出发了,那时候亚伯拉罕75岁。亚伯拉罕到了迦南地,耶和华就对他说,创世记13:14-17 “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15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16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17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 在接下里的几十年中,亚伯拉罕与撒拉没有孩子,而且他们在迦南地是寄居的。一方面上帝的应许,他的话语是清清楚楚的,但另一方面似乎这样的应许并没有按着我们所期待的兑现。弟兄姊妹们,你有没有夹杂在这样的两难当中的经历呢? “上帝啊,我们都已经年老了”,“我们觉得这不可能了”。 然而就在亚伯拉罕呢100岁、撒拉90岁的时候,上帝将以撒赐给他们。上帝要赐给他们大国,而且在后裔中会有一位,他要成为万国的祝福!这个应许要开始应验了。
      • 然而土地呢?他们始终在迦南地始终过着寄居的生活,亚伯拉罕支搭帐篷,从示剑、到伯特利、再到南地、又到了希伯伦,亚伯拉罕这样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他在上帝所应许给他的土地上,过了几十年的客旅般的生活。
  • 「1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这是撒拉一生的岁数。2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撒拉这个名字是上帝赐给她的--名为“多国之母”,以色列国要成为大国,而且要带给世上万族的祝福。这是何等尊贵的位份!现在撒拉去世了,127岁,她来到迦南的时候65岁,在这62年的时间里,他们始终没有任何的土地。因此,但是现在所面临的窘迫是,亚伯拉罕连埋葬撒拉的坟墓都没有。
    • 这与我们生活在美国不同,按照当代人的观念,可以去买一块坟地啊!在美国这边有华人作殡葬行业的,她是推销墓地的,在他的客户当中,她说最年轻的才20多岁,工作第一年就先贷款买墓地。她说这个年轻人先还的不是房贷,而是墓地贷款,他认为要在买房之前要先给自己买好将来永久居住的地方。他殊不知我们永久居住的地方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界。
      •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人们最看重的财产是土地,人们不会轻易地买卖土地。在中国上年纪的人的观念里,或多或少还保存这样的想法。在中东社会,如果要买卖土地的话,是禁止卖给家族以外的人的,免得他们的家族、部落受到损失。基于同样的保护主义的观念,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曾制定法律禁止在中国定居且非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者在该州购买建筑物或土地,而且还禁止古巴、委内瑞拉、叙利亚、伊朗、俄罗斯、和朝鲜的大多数公民在发电厂和机场等军事设施和基础设施附近拥有房产。
        • 按照古代中东社会的习俗,亚伯拉罕不可能在迦南地拥有土地的。这不是能不能买得起的问题,也不是能不能排上号的问题,亚伯拉罕根本就没有资格在这里拥有土地。然而,亚伯拉罕还是凭着信心起来,他相信上帝要把迦南地区的土地赐给他们。「3后来亚伯拉罕从死人面前起来,对赫人说:4“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们在这里给我一块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她不在我眼前。”」在这里使用的“地”这个希伯来词“achuzzah [a-khuz-za]",它的原意是“财产”、“产业”,这与创世记17:8 “8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 ——这节经文中的 “业” 是同一个词。亚伯拉罕凭着信心要向他们要一份产业,是永永远远算作亚伯拉罕的。
  • 但是,「5赫人回答亚伯拉罕说:6“我主请听。你在我们中间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们最好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我们没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赫人是尊重亚伯拉罕的,称他是尊大的王子,他们要借给亚伯拉罕一座坟墓,让亚伯拉罕在最好的坟地里埋葬死人。这与当时的习俗有关,他们有第二次的安葬。当他们要埋葬死人的时候,他们会在天然的、或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山洞里,安放尸体。过一些年日之后,他们再收拾尸体完全腐烂之后留下的骸骨,放到别的地方去安葬。空出来的山洞可以在继续安葬别的死人。赫人提供的帮助是让亚伯拉罕临时使用他们的坟墓,过些年日之后再将骸骨带回道哈兰或是迦勒底的吾尔。
    • 但是亚伯拉罕知道上帝将这片土地赐给他们,他需要的不是临时的山洞,而是永久的坟墓。在接下来,「7亚伯拉罕就起来,向那地的赫人下拜,8对他们说:“你们若有意叫我埋葬我的死人,使她不在我眼前,就请听我的话,为我求琐辖的儿子以弗仑,9把田头上那麦比拉洞给我。他可以按着足价卖给我,作我在你们中间的坟地。”」
      • 亚伯拉罕已经准备好要购买一片永久性的土地。他要求以弗仑田头上那卖比拉洞给他,他是用这片土地可以作为永久安葬撒拉的地方,以弗伦还可以继续使用他的田地。
      • 亚伯拉罕在过去的62年时间里,都没有人卖给他土地,他在这个地区根本就没有资格置买田产。他拥有318个生养精炼的壮丁,没个壮丁都是有家庭的,这意味着有318个家庭,他能够与四王五王争战,但是他直到撒拉去世都没有自己的土地。但是,他依然深信神的应许,于是他就大胆地提出要购买以弗仑的土地。
  • 「10当时以弗仑正坐在赫人中间。于是,赫人以弗仑在城门出入的赫人面前对亚伯拉罕说:11“不然,我主请听。我送给你这块田,连田间的洞也送给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给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正好以弗仑正坐在赫人中间,而且他竟然在众人面前开始进入谈判的程序。他在这里三次提到“给”——我送给你这块田,连田间的洞也送给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给你。他们所生活的是熟人社会,这是在进行交易前的客套话。
    • 如果我们有过在县城或农村这样的圈子里生活的经验,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由于大家都彼此相识,你去大街上买东西,卖布的是自己邻居家的媳妇,卖酱油的是七大叔八大婶,总之都是能拐上关系的。你问说“这个多少钱?” “不要钱,直接拿走!” “这怎么能行”说这你就掏腰包,这儿就按住你的手。两个人推来推去,人家终于开口说,”也不赚你钱,就留三十块钱吧“。其实,到别的地一打听,别人才要二十。
      • 类似的情况,亚伯拉罕知道这是交易前的客套话,但这也意味着已经进入谈判的程序了。「12亚伯拉罕就在那地的人民面前下拜,13在他们面前对以弗仑说:“你若应允,请听我的话。我要把田价给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里埋葬我的死人。”」这时候以弗仑要开口报价了 -- 14以弗仑回答亚伯拉罕说:15“我主请听。值四百舍客勒银子的一块田,在你我中间还算什么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吧!” 你要知道,当时工人一年的收入是10舍克勒,400舍克勒就意味着工人40年全年的收入,换算成当代的话就是,我主请听,值200万美金的一片土地,在你我中间算什么呢?就是放在美国,大多数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这样的交易。
        • 400舍克勒的银子买这片土地,这个要价远远高于正常的价格。在撒母耳记下24:24节记载,大卫只是用了五十舍克勒的银子买下了亚劳拿的禾场,还包括禾场上的牛。历代志上21章记载大卫用600舍克勒银子买下了建造圣殿的土地。有圣经注释者在这里评论说,以弗仑的要价昂贵到了荒谬的程度。但是,「16亚伯拉罕听从了以弗仑,照着他在赫人面前所说的话,把买卖通用的银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给以弗仑。」这个田产的交易契约还包括具体的细节——标明了这片田产的地理位置,田产附属的财物,田产的拥有者,以及交易这份田产的见证人和地点——「17于是,麦比拉、幔利前、以弗仑的那块田和其中的洞,并田间四围的树木,18都定准归与亚伯拉罕,乃是他在赫人面前,并城门出入的人面前买妥的。」
  • 19此后,亚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麦比拉田间的洞里。幔利就是希伯仑。20从此,那块田和田间的洞,就藉着赫人定准,归与亚伯拉罕作坟地。
    • 我们所读的23章的经文,是以 撒拉 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作为开始,以 撒拉 葬在迦南地地幔利前的麦比拉田间的洞里作为结束。在这片土地上,亚伯拉罕得着了一块田和田间的洞,这块田地是在指向着整个迦南地。这片土地就好像是一笔首付款,保证了上帝的承诺一定会兑现,整片的迦南地都要赐予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之后,我们看到亚伯拉罕埋葬在这里、以撒也是、雅各也是。即便当约瑟死在埃及地的时候,他吩咐他弟兄们说,创世记50:24 “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顾你们,领你们从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 后来,在约书亚的带领之下,上帝将整个迦南地都赐给了他们,在约书亚记21:43-45 “ 43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为业,住在其中。44耶和华照着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一切话,使他们四境平安,他们一切仇敌中,没有一人在他们面前站立得住,耶和华把一切仇敌都交在他们手中。45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
      • 上帝是如此的信实,我们现在每天都是活在他的信实当中。如果说亚伯拉罕所得到的麦比拉、幔利前、以弗仑的那块田地是在指向、在预表整个迦南地,那么更进一步讲,整个迦南地是在指向、在预表一个更美的家乡。现如今,我们都在盼望着上帝应许给我们的那个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那个更美的天上的家乡。这也是我们始祖亚伯拉罕至终的盼望,希伯来书11:13-16 “13这些人(亚伯拉罕、撒拉、还有之前的先祖)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14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15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1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称为他们的 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 弟兄姊妹们,耶稣基督还要再来,带给我们新天新地。地上都是暂时的、都要过去的、上帝要擦干我们的眼泪,我们都是带着这样的盼望在地上过寄居的生活,无论我们是置买了房屋、拥有所谓的不定产,但终极意义上我们还是在“住帐篷”,如果你看到在地上实在是劳苦愁烦,那就让我们再忍耐片刻吧;如果你觉得面临现在的难处几乎力不能胜,那么就让我们仰望上帝的应许吧,他必要快来,是的,我们的主必要快来!最后让我以这个故事作为结束:
    • 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女游泳选手,她要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为了达成这目标、她不断地练习。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  女选手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然后在众多媒体记者的注视下,满怀信心地跃入大海中,朝对岸英国的方向游进。征程刚开始时,天气非常好,女选手很愉快地向目标挺进。  但是随着越来越接近英国对岸,海上起了浓雾,而且越来越浓,几乎已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  女选手处在茫茫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她不晓得到底还要多远才能上岸。  她越游越心虚,越来越筋疲力尽。最后她终于宣布放弃了。  当救生艇将她救起时,她才发现只要再游100多公尺就到岸了。众人都为她惋惜,距离成功就那么近了。  她对着众多的媒体大声叫喊:不是我为自己找借口,如果我知道距离目标只剩100多公尺,我一定可以坚持到底,完成目标的。
      • 启示录22:12,我们的主向我们应许说:“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 让我们预备自己,因为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

Aboutby James Li

"Gospel People" means that we understand the good news about Jesus. The bad news is that we have all blown it and we are very aware that none of us is perfect (Ros that Jesus lived a perfect life, died a sinless death, and rose from the grave as a free gift for us (1 Corinthians 15:1-8). Every day is Christmas and the "present" is forgiveness.

Author Profil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