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大家在海外生活了多年,每逢佳节倍思亲。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也有无以言表的怀念。家里的后院,总喜欢种些瓜果蔬菜;厨房的烤箱,总喜欢做些芝麻大饼;肉夹馍比汉堡更美味、煲粥比可乐更可口。童年成长的回忆就是如此难舍难分,对亲情的思念又岂能轻易放下?月饼寓意团圆美好,可惜在月圆之时,却无法与大洋彼岸的家人团圆。苏轼曾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后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对悲欢离合的无奈,在月亮的阴晴圆缺中寻得安慰,更何况自古以来无人能以幸免。在这个残缺破碎的尘世,只能祝愿你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赏皎洁的明月。南宋文学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如此评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若苏东坡的词赋代表了日光之下的绝唱,这足以让人感到绝望。天有阴晴圆缺,地上自古难全;既然悲欢离合、跌宕起伏,乃是人生常态,但为何丝丝的乡愁,总能在人心头引起轩然大波?蒲公英随风四散,从不会因此悲伤,因为它白色的绒球就是等待着此刻的到来;迁徙的大雁,也不会对故土恋恋不舍,它们毫不犹豫地飞向远方。但为什么在埃及住了十七年的雅各,最后吩咐约瑟说:“我与我祖我父同睡的时候,你要将我带出埃及,葬在他们所葬的地方”呢(创47:30)? 为什么坐在巴比伦河边的以色列人,一追想锡安就哭了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诗137:5)。

C.S.路易斯曾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有一个渴望,不是这世间所能满足的,最可能的解释是,我们的存在是为了另一个世界。” 借用以上这句话,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内心中有一个乡愁,不是这世间所能满足的,最可能的解释是,我们的家乡不在这世间。无论是埃及的财富,还是巴比伦的繁华,都无法阻拦天路客的脚步——他们的心指向着那座天上的锡安山——那个曾经拥有,但后来失去的家乡。《失乐园》这部长篇史诗描述了始祖被撒旦引诱,偷吃上帝明令禁止的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最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他们失去了乐园,丧失了故土。后来,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因为迦勒底的吾珥城不是他真正的家乡,他知道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11:14-16)。

那座曾经失去的乐园,在新天新地中再次显露,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降临(启21:2);那棵消失在创世记的生命树(3:24),再次出现在启示录中(2:7)。在这座永存的城中,再没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也不再有悲欢离合和阴晴圆缺,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地上的天路客怀揣着活泼的盼望,欢然奔腾在回家的路上。在耶稣基督里,没有人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无可奈何,乃是被圣灵充满,口唱心和赞美主,为不信的亲朋代求,为蒙恩的好友感恩;当再次举头望明月,更是思念那天上的故乡。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灵不禁赞叹:“祂造月亮星宿管黑夜,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36:9),也认识我们是何等不配:“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诗8:3-4)

是的,月亮星宿提醒我们神的眷顾和恩慈,正如同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19:1)。失丧的浪子再次回到父家,享受父亲一切的丰盛,那是因为父亲动了慈心(路15:20),沉沦的罪人能够再次回到祂的面前呼求“阿爸父”,得享祂在基督里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那是因为祂极丰富的恩典。浪子已经进入父家,然而他的长兄不肯见他,但我们的长兄主动寻找,为要将我们带入父家。在不久的将来,当天使的号角声吹响的时候,所有圣徒将被邀请奔赴天上的宴席,而这至终的团圆将持续到永永远远,再也不会分开。“看那,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21:3)

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更祝愿大家与家人同得福音的好处!

Aboutby James Li

"Gospel People" means that we understand the good news about Jesus. The bad news is that we have all blown it and we are very aware that none of us is perfect (Ros that Jesus lived a perfect life, died a sinless death, and rose from the grave as a free gift for us (1 Corinthians 15:1-8). Every day is Christmas and the "present" is forgiveness.

Author Profile Image